每逢高一下学期,都会有一个问题萦绕在高一学生和他们父母的心头:“我该选取哪一种组合?”
新高考实施以来,从六门选考科目(理化生政史地)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三门学科进行学习,这不仅仅是高考备考的问题,更是影响孩子们一生专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对于刚刚离开初中不到一年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人生课题,毫无疑问需要父母、教师、专家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3月3日,市教科院高中研究室部分学科教研员走进武城二中,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专题调研,分学科与高一学生代表面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发现:
35%的受访学生表示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的憧憬,所以进行选课的时候很自信很确定。例如王同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所以根据山东省选课走班最新要求,她准备选择理化生组合。40%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听取了家长和老师的建议。同时,他们更看中自己的兴趣,认为这才是自己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信心和动力的源泉。
更重要的是,几乎100%的受访学生表示单科成绩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面临选择时能给与自己最大信心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多年来的学生选课大数据跟踪研究,高中研究室各学科教研员提醒高一学生和家长,面临高考选课,避免两大误区和坚持两大原则:
第一个误区:避免“人云亦云”,过分解读将来大学专业的“冷与热”,将不适合自己孩子的所谓“热门专业”强加于孩子身上;第二个误区:对于新高考选课抱有“功利”心态,片面衡量某种组合的优势与劣势。
第一大原则是坚持感性的兴趣因素。选择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高中学习还需要学生的持续努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展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第二大原则是坚持理性的能力分析。毫无疑问,全过程的学业成绩监测是自己学习能力的最真实表达。如果“兴趣”和“监测成绩”出现不一致,就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所谓”兴趣,一味坚持是否合理,对此作出理性判断。
新高考选课的指导工作,是一项理性分析和感性思考并重的人生课题。作为市级教研团队,我们不断提升“专精”教学服务,不断完善“烟台-德州”高一学生学科素养测评。通过7万人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全域”视角下的学业素养评价报告,让学科“三优组合分析”的理性数据成为广大师生选课的“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