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德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暨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劳动·创新”研讨活动在夏津举行。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王秀玲,济南市历城区义轩小学副校长冯光国,德州市教科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韩光举,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教研员郑飞鹏,夏津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郭长利、副局长孙明明出席会议。各县区分管领导、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教研员、学校校长代表、骨干教师等参加会议。
夏津县教体局局长郭长利致辞。郭长利对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对省、市教科院对夏津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郭长利表示,全面加强综合实践和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必要措施,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夏津县教育和体育局构建“1221”工作机制,开发了《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研学课程方案》《24节气》等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课程,搭建了综合实践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信息化平台,构建了“以学校活动为主体,以家庭活动为补充,以社会实践为延伸”的“三位一体”综合实践活动体系 ,取得了良好成效。
德州市教科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韩光举高度肯定夏津县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方面的探索,认为夏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总结了一年来市教科院在综合实践活动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 ,加强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德州市教科院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精神和要求,聚焦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资源建设和教育研究等方面,提高标准,强化措施,以劳立德、以劳增效、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创新性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构建课程体系,全过程搭建平台推广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希望各县区和衷共济,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领域开拓进取,切实做到“实践”“劳动”“创新”。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教师、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教研员王秀玲作了题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实践》的报告,从“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历史”“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建议”四方面解读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经验。
王秀玲以现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为切入口,明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与联系,强调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重点提出“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定位”“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性质”“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建议。
报告最后,王秀玲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丰富的案例解读了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新时代劳动教育基地的作法,分享了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的“模块—领域—主题—项目”的四个设计层次等宝贵经验。
山东省综合活动研究指导室专家、济南市历城区义轩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冯光国进行题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特质与主要任务》的报告。冯教授从“角色定位”“专业素养”“主要任务”三个方面解读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冯教授在报告中普及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属性”“价值追求”“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基本知识、介绍了课程实施的策略方法,以具体案例指导教师科学备课,备学生、备资源,同时向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出了“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写作”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夏津县第七中学、德城区教研室、齐河县永峰实验学校、临邑县德平镇白麟小学、宁津县教研室、德州市经济开发区袁桥镇杨庄小学6个单位作典型发言。发言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区域层面的推动、城镇和中小学的具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的进步和成长等内容。
夏津县第七中学用“1 6”工作内容引领全县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43个本土化实践主题,利用本土资源开发了多个研学课程。编写了各类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德城区教研室秉承“教研先行 整体推动;工作室引领 辐射带动;学校践行 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采取技能抽测、教学视导、教学研讨、授课能力培训、优质课比赛、送课助教等措施推动劳动教育必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有效教学”。
齐河县永峰实验学校落实每周一课时的劳动课,开设生活技能方面、创造性社会生产、社会服务方面的劳动课程,开辟了6个劳动课程基地。
临邑县德平镇白麟小学发挥地域特色,打造乡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创建了“乡村德平”民间体验馆;依托青少年实践基地,继承特色农耕文化,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宁津县教研室以党和国家、省、市系列文件为突破口进行县域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按照“确定目标—课程开发—探索路径”的思路,实施第一轮行动研究—“三年计划”。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袁桥镇杨庄小学与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对接,建构“36育人模型”,提出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乡情、校情。
交流活动进一步明晰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夯实了教师的学术基础,提升了教师综合实践和劳动育人理念,助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王秀玲和冯光国两位省专家充分肯定了德州市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认为工作开展扎实、深入,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体系化;二是课程内容地域化、本土化;三是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项目化;四是活动推进全域化,在全学科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等。他们坚信德州市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领域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研讨会由德州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教研员郑飞鹏同志主持。